目录

信息过剩与极简主义

目录

由于信息爆炸,很多人都有有限精力和信息过剩之间的矛盾,这时候需要确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闭源开流,只接受对自己有益的信息,做一个极简主义者。

不知道什么时候,王二养成了不少坏习惯。周末假期,王二会漫无目的地刷知乎、微博、朋友圈刷一下午,晚饭过后,什么也记不得了;有时候,也会一口气下载了几百本电子书,却重来没有阅读过;微博、知乎上有大量的收藏但再没翻开过;手机上很多 APP,但经常用的却没几个;有时候甚至会在头条、知乎、微博的按钮之间迷茫,实在不知道该点开哪一个。王二知道,自己出问题了。

我想,这不单单是王二才有的问题,生在这个时代,我们多多少少会有上面的毛病。信息爆炸是互联网赋予给这个时代的特征,表面上的选择是非常多了,但是我们往往却不知所错,获取信息的手段实在是太低廉了,点开一个按钮,就能了解到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何况还有那么多按钮。你甚至不用主动获取,这些 APP 就会自动推送消息给你。

小些时候包个 5 元钱 30 兆流量,手机上只有个浏览器,逛逛论坛水水贴吧,流量还要省着花,快乐感也要比现在强不少。

理论上,如果两个人都能连上互联网,那么在接受信息方面,他们是平等的,都有能力获得相同的信息。那么,互联网弥平了信息的差距了吗?没有。

举个例子,同样是使用微信,有些大叔会把它当做赌博工具;同样是微信公众号,有些大妈却更偏爱于风水养生;还有美剧,有些人把它当做练习英语口语来看,还有人当做言情故事来看;再拿知乎的打开方式来说,自己主动到知乎检索问题和被动地接收知乎算法的推荐所得到的收获,那差距堪比法拉利之与永久,清华学霸之于我。

由于信息筛选能力以及方向的差异,接受信息的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

于是出现了一个有趣现象,很多人刷了那么多微博,还是讲不出段子,刷了那么多知乎,还是写不出好的故事,看了那么多美剧,英语口语却一直没有长进。每天早上一觉醒来,又能记得多少昨天看了什么。

事实上,很多人都面临着一个矛盾,即个人有限精力和信息过剩之间的矛盾。

拿王二来说,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为了做好自己的时间管理,王二下载了大量关于 APP。它们各有特色,有的可以设置自己的每日必做、每周必做清单,还有提醒功能;有些可以记录过去一天做了哪些事情,还可以插入图片,高级版的还可以插入语音;有些还可以生成漂亮的时间线的,记录去年同期你正在干什么事情;有些可以记录下过去时间里对你产生重大影响的时刻,而且 UI 做的非常漂亮;有些还允许你像手记那样随心记录,不拘泥于格式;有些 app 便签还可以分成很多类,工作上的、生活上的、社交上的;有些做的很激进的,打开这个 app 后就不能用其他的 app 了;更有厉害的会让你记录此时此刻你正在什么地方干了些什么,而且会生成很多图表帮你分析时间用到哪里了,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王二开始非常兴奋,有这些管理工具,自己的生活一定会井井有条。然而事与愿违,生活再一次失控。实不相瞒,很多 app 打开一次后便再也没有打开第二次。

王二了解自己的焦虑——这么牛逼的功能不用会不会降低我生活的效率,就像平时刷知乎、微博,生怕一天不刷就是错过了什么大事。我们都希望抓住对自己一切有用的东西,但是往往事与愿违,精力有限。不要高估自己,误以为自己有足够的精力可以妥善处理好自己关注的所有事物。

我们需要花一段时间了解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是自媒体时代的弄潮儿?IT 行业的技术专家?证券市场上叱咤风云的操盘手?还是泡满一百个姑娘的情场浪子?确定好以后,闭源开流,贯彻极简主义精神,只接受有利于达成目标的信息,处理过去的冗余信息。

就像是在一片肥沃的黑土地上,漫无目的的接受信息就像是随手抓起一把种子撒向这片土地,最终也会因为营养不良长出一片矮小的灌木丛。我们只需要少量几颗种子,定期为他们除草施肥,细心栽培,陪伴他们慢慢长大。但是要注意,时间有限,我们除草施肥的时间不多,如果树木太多而我们都又兼顾的话,那么可能他们长的都不会太好。如果是这样,就砍掉一些树吧,虽然有时候不忍心,但是必须要做出这样的抉择。单个树木也是,如果让他的枝叶肆意生长,终究长不太高,我需要定期修建,虽然有时候会不太舍得,但也是为了树木更好的成长。

我们还需要维护好自己的时间线,关掉不感兴趣的 APP 推送,或者直接删掉这些 APP;取关已经累积数十条没看的公众号;退出不感兴趣的的群聊;删掉微信里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加的好友;屏蔽微商的朋友圈;删除自己一年不联系的联系人;少打游戏;给自己一些限制,只关注 10 个公众号,手机第一页只放 10 个常用的 APP,我们需要的真的不是很多。

像王二这样自控力不强,有时候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可以整理一份自己的“无聊时就做”清单,“无聊时就做”清单有三个原则:1、不要太多(不超过 10 条),适时更新;2、对自己的目标有益;3、促进思维发散,需要集中思考的不要放在清单里。

当自己打算做玩游戏、刷盆友圈、刷知乎这些“坏事情”时,请先过目一下自己的“无聊时就做”清单,它就像计算机语言中的“过滤器”,如果“无聊时就做”清单里的事情都提不起你的兴趣,那好吧,“过滤器”放行,你就去做这些“坏事情”吧。需要注意的的,自己“无聊时就做”清单并不意味着里面就不能有刷盆友圈,刷知乎,看美剧的选项,但是目标一定要具体,比如“阅读知乎上关于机器学习话题下精华部分前十高赞的回答并做笔记”,“看看好久不见的 xx 老朋友又发了哪些动态”,“看一集 Rick and Morty”,”做五组俯卧撑”。

对于过去照片、文档、演讲稿、浏览器收藏以及其他个人资料,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下好决心,清理掉那些自认为还有用但是以后再也不会用到的信息。

过去就像一个每个位置上都铺满厚厚纸片的房子,纸片中有不少重要线索,它们记录着过去的理想,过去生活的瞬间,过去你的认为及其重要的东西,过去的开心与快乐,过去的精神状况。这是生命中最珍贵的一部分回忆,你或许根本不想打乱他们,移动他们的位置,模糊了它们最初的模样,只是想在闲暇时间翻翻这些纸片,看看过去的自己。但不管怎么说,房间是要打扫一下了,虽然这会让自己的过去失真,但是不这样做的话纸片会越铺越厚,这些线索也会更加难以找到,我们只能筛选出一些值得纪念的纸片,把它们整理好,归档放到文件夹内。其他的,通通扔进垃圾桶。

不仅要把房间打扫干净,还要维持好这种状态,定期整理未处理的信息,不要吧纸片扔的满房间都是了。秩序,需要在我们内心的最底层建立。

如果读者你认为这篇文章有一些参考意义并打算将之付诸于实践,那有一点必须要提醒一下: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如果自己的时间线上都只限定于那几个化题,那么自我观点会不断的强化,认为自己关注的事物就是这世界的全部。就像头条刷多了推送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实际上这会限制自己的视野,忽略了其他有趣的事情,这时候就需要加入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刷刷知乎、Filpboard 就是不错的选择,但是也不要用力过猛,一刷就是一下午。

事实上,做好上面几点很难,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花费不少时间。把自己想象成是一个公司,你就是管理这个公司的 CEO,管理好这个公司需要艺术,更需要耐心,但是值得尝试。

逻辑有些混乱,最后我用一句话总结一下这篇文章讲了什么:由于信息爆炸,很多人都有有限精力和信息过剩之间的矛盾,这时候需要确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闭源开流,只接受对自己有益的信息,做一个极简主义者。